close

究竟放腫的治療項目有哪些呢?條列如下:

1. 傳統體外放射治療(Conventional EBRT)

2. 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CRT)

3.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4. 影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

5. 導航式腦部光子刀(Stereostatic radiosurgery)

6.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Gating control radiotherapy)

7. 體內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

 

對上列那幾項有印象了嗎?現在來一一解釋:

1. 傳統體外放射治療(Conventional EBRT)

首先要知道,X光的產生是電子束經直線加速器給他加速後,狠狠地撞上金屬『鎢』,電子減速後損失的動能就會以光子形式放出;若直線加速器加大電壓,帶著許多能量的電子就有可能把標的金屬的內層電子給撞出,外層電子回補並釋放能量同樣以光子形式放出。這二種方式都會讓X光產生(不過前者居多)。放出的能量有MV(megavolt->十萬)和KV(kilovolt->千)的分別。補充一下,診斷性的X光通常只有20~50KV;內臟如腦肺膀胱等治療的劑量就會高達1~25MV。

Conventional EBRT—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這是所有放腫治療方式中最早也最原始的。

參見上圖,以前沒有CT和運算能力強大的電腦,所以就照正面、側面二張X光片,由放腫科醫生人腦把2D的圖像想像成3D的圖像,也只能在2D的影像上把腫瘤標記出來(相當於投影),因此在放射治療時,機器也只會轉0, 90, 180, 270四個硬生生的角度,比較容易傷及無辜。

 

2. 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CRT)

3DCRT--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Takahashi提出了順形治療 (conformal therapy) 的概念,希望順著腫瘤的生長形狀,在腫瘤「靶」部位給予高劑量,而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所受劑量能儘量減少,以提高治療效果。由於CT的發明、電腦運算技術的發達和電腦軟體的配合(Treatment plan system),人體現在可以用3D方式在電腦螢幕中呈現,甚至3D規劃放療範圍。首要步驟還是用CT掃病人,放腫醫師再結合PET、MRI等資訊把腫瘤範圍畫出來,不過這次畫的是3D範圍了。接著就是根據描繪的範圍製作擋輻射線的模具、面具並為模具在身上的位置定位(皮膚作記號),避免輻射線照到正常組織,製作模具和擬定放療計畫約需3到7個工作天。更精準的避免犧牲正常組織可以讓照射劑量有恃無恐地加大;不過放腫醫師必須很小心的是,如果太保守怕傷到正常組織而把目標範圍畫得太小,就有腫瘤遺漏掉的可能。

 

3.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90年代初期順形放射治療的發展固然可因劑量集中於腫瘤,避免正常組織的傷害而提高腫瘤控制率,當靶體積呈內凹、C字形,或者腫瘤細胞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重要器官 (例如:脊髓) 包圍在其中,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 (3DCRT) 在給予劑量時卻很難避開正常組織。因此為了達到更高的順形治療要求,發展出了更複雜、精密的三度空間治療方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IMRT除了擁有「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當射束對準腫瘤,順其形狀繞著病人在不同角度給予不同射束強度,因此還多了『增加傳統射束千百倍的可調控度』的技術。怎麼調整射束強度呢?以射束透視(beam's eye view)的觀點去評定靶厚度大小,而所給予的射束強度必須和靶的厚度相稱、成比例關係。因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不僅是「順形治療」,它亦有順著靶體積各部位厚薄的不同而給予「最適強度」的功能,因此可以提高腫瘤控制機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其治療癌症的效果足以媲美質子加速器。

註1:什麼是射束透視(beam's eye view)呢?3D構造螢幕前顯現,可以自由的換角度,影像的呈現是由打過去的光束所形成,就好像我們的眼睛親臨現場一般。

註2:質子加速器是近年最夯的放腫儀器(首富郭台銘要花一百五十億買給台大的,長庚後來也號稱要買),這是很神奇的治療方式,質子經過人體只會釋放些微的輻射,但在腫瘤處卻大幅提高能量把腫瘤炸掉,腫瘤之後的正常組織卻完全不會吸收到任何輻射。但要價不菲,一台台幣三十億(新店慈濟的直線加速器才約台幣七八千萬)。目前癌症治療並沒有報告指出質子加速器的療效會打敗IG-IMRT,只有少數腫瘤如視網膜黑色素瘤病人及顱底脊索瘤等質子加速器的優點才會凸顯。且質子加速器需要足球場大的空間設置迴旋加速器,再加上許多人力參與,IG-IMRT似乎是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的選擇;至於為什麼要買質子加速器,就是另一個議題了,有興趣的可以去問咕狗大神。

 

4. 影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

IGRT--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儘管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已儘可能地提高腫瘤控制機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但在治療時仍可能因為每一次分次治療時的固定擺位的位移誤差、體內組織或腫瘤在治療過程中體內的運動或於療程中,腫瘤縮小或病患體型改變等因素影響下,使得治療前的規畫與實際情況略有出入,甚至因此影響治療的效果。而IGRT系統,在治療中會藉由機器人手臂診斷影像系統,及三度空間即時電腦斷層,配合影像融合技術,每次進行精確定位,獲得最即時的位置參數,再經由電腦調控和技術師最後的確認,修正位移,而最終達到治療劑量之投予沒有偏差;也因此對腫瘤控制及重要器官之保護,皆能達到最佳的效益。簡單來說,現行的方式就是在IMRT之前,多一個check即時影像位置的動作,縮寫也可以寫成IG-IMRT。

IGRT的優點如下:

準確:提供進階治療如IMRT經過驗證公釐級準確的設定。

快速:快速完成呈像、計算與修正錯誤之設定。

便利:完全自動化的療程,減輕人力負擔。

高解析度影像:直線加速器獨立診斷品質的立體X光影像。

即時:治療前修正之應用。

 

5. 導航式腦部光子刀(Stereostatic radiosurgery)

和加瑪刀的原理一樣,只不過新店這台儀器的射源是X光;加瑪刀的射源是鈷六十衰變的Gamma射線。簡單來說,每個細胞都有某種程度輻射線的耐受性,要超過某個量細胞才會走向死亡;所以導航式腦部光子刀(Stereostatic radiosurgery)的原理就是從四面八方各自射出正常細胞可以耐受的輻射量的X光,但射線集中處的能量就會十分的大,只要定位精準到腫瘤處,能量便足以摧毀腫瘤(一般來說誤差小於0.5mm)。

補充:什麼樣的病人適合做加瑪刀或導航式腦部光子刀呢?

答:Benign lesionEarly stage的病人

還記得這張圖嗎?惡性腫瘤不只肉眼可見的那一塊,週遭還散佈著許多microscopic lesion。加瑪刀或導航式腦部光子刀要求的就是精準消除腫瘤,所以肉眼不可見的microscopic lesion殺不掉,治療就沒意義了。若是Benign lesion、Early stage的病人就不會有這個問題,而年紀大、心臟不好等不適合開刀的病人更是採用這方式的最佳人選。

註:加瑪刀的indication是腫瘤直徑小於3公分,神外常用到,記住喔!

 

6. 呼吸調控放射治療 (Gating control radiotherapy)

就是在呼吸定點時(如吐氣完全時)再照射,避免胸腹部臟器的移動而對治療標的照射產生偏差。作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在體表裝上紅外線感測器,由上方感應位置;也有人在體內腫瘤處把『金』殖入當作感應的標的。

補充:

IGRT的校正是Interfraction,針對同一個病人每次來躺下來的誤差校正;

Gating control radiotherapy的校正是Intrafraction,針對病人這次躺下來,因為呼吸而產生的臟器移動誤差。最常移動的是肺、肝、攝護腺,所以相關的癌症放療時會採取Gating control radiotherapy。

 

7. 體內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

 

利用適當的管道將同位素射源永久或暫時植入體內以便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式,目前很少使用了,因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的發明

方法:

利用體內自然管腔作為治療途徑,如:鼻咽腔、子宮腔、食道及直腸;或利用組織插種之外科技術,將細針插入腫瘤組織內進行治療。之後機器會把射源從機器經由管子跑到組織中,待治療完成後再退回去(所以使用前都需先檢查不斷電系統,不然若是停電就慘了,射源退不回去!)。

優點:

將射源直接進到腫瘤內進行治療,使腫瘤劑量為最大及均勻,而周圍正常組織劑量較小可避免正常組織之傷害。不過價格不菲就是了,適合有錢人一秒幾十萬上下來作這種不需耗太多時間也不太傷害其他正常組織的治療方式。

射源:

目前常用的是 Ir-192 ,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半衰期很短!

 

(註:各圖片版權歸原來公司所有,這篇文章只是自己的上課筆記!有鑑於這方面統合的資料不多,post上來分享給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