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家醫科實習時做的報告,有鑑於中文資料不多,我重新整理後貼上來給大家參考
健保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時間有限只能整理大概
資料來源來自國內外各報章媒體、美國辯論的說帖和期刊雜誌等
若有謬誤或不足,煩請懂的讀者補充交流,謝謝!!
----正文開始----

一、為何美國健康照護體系(簡稱美國健保)會變這麼昂貴?

在美國,醫療就等於金錢
醫療照護體系就是一門生意
這門生意可以拆解成一個方程式:

民眾(生病)+ 醫療提供者(治病)= 保險業者(代替民眾付錢)
註:醫療提供者包含醫師、製藥、護理…等

對於『醫療提供者』而言,若想要賺錢,就是多開立最新、最貴的檢查與治療
民眾生病,『醫療提供者』就多賺錢,『保險業者』就會多上許多成本
對於『保險業者』而言,若想要賺錢,就多收保費
民眾不生病,『保險業者』就多賺錢,只要負責收保費不用付錢何樂不為
某角度看來,『醫療提供者』和『保險業者』是相衝突的,你多就我少
若兩者都想賺錢呢?
被擠壓的就是民眾的荷包了…(不斷調高保費和醫療費用


二、美國現行健保有哪些缺點?

1. 超高的醫療花費

image

















Per Capita Health Care Spending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2006, Data are from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一般來說,GDP(國內生產毛額)和醫療費用成正比
但美國已超出這條線許多
9年來物價指數才成長了24%,保費卻成長了108% (Reference: 註I)
根據保費佔家庭總收入平均多少比例的統計調查
10年前佔12%,今年是19%
預估2020年,全家賺的錢1/4拿去繳保費 (Reference: 註I)

2. 資源分配不均 
花費醫療資源最多的1%人口花掉了22%的資源
前5%的人口花掉一半的醫療資源
醫療資源消耗前一半人口,花掉97%的醫療資源
所以後一半人口很可憐地均分剩下3% (Reference: 註II)

這也反映出有一成五的美國民眾沒有納保的事實
人數約為4600萬(根據統計方法不同,3600萬也是常被引用的數字)

根據Arch Surg. 2009;144(11):1006-1011.
沒有納保的民眾受到外傷後(鈍傷或穿刺傷),住院中死亡的機率較高(OR:1.8, p<0.001)
原因可能是延遲治療、或因醫院可拿到的錢少受到的差別待遇(例如檢驗測試少開…)
根據CA Cancer J Clin 2008;58:9-31.
沒有納保者,罹患癌症的存活期也較短(五年存活率,有納保者80%, 沒納保者65%)


3. 基層醫師嚴重流失,預防醫學不如預期
統計顯示1998年至2006年間
醫學院畢業後選擇當基層醫師者減少五成
大多數人選擇當專科醫師
因為美國健保給付不同
基層醫師起薪只有專科醫師的1/3
但醫學生剛畢業就要肩負高額的貸款(按:美國念醫學院超貴!)
所以多偏向專科醫師 (Reference: 註III)

連帶預防醫學不如預期
美國預防醫學排名第19名(前三名:法國、日本、澳洲)
若能前進到前幾名,必定能減少許多可預防疾病的不必要死亡 (Reference: 註IV)

---
我們來整理一下,
昂貴、太多人排除在外、阻礙預防醫學發展
是美國健保主要缺點
那,如何改變?

剛剛有提到醫療照護體系方程式的主要成員:民眾、醫療提供者、保險業者
對民眾而言,能做的是:照顧好自己身體、儘量不要生病、不要被解僱
對醫療提供者而言,能做的是:更有效率、減少開立昂貴處置、減少醫療錯誤產生
但,這些作法對問題解決幫助不大
於是政府就把矛頭指向保險業者
用法令規定保險業者要提高照顧人數、減少給付限制、減少保費…比較直接有效
因此美國政府掀起的健保戰爭,其實主要是針對保險業者來的

三、美國健保改革簡史
1. 1850年代,皮爾斯總統基於健康作為一個私人問題政府不能介入為由,否決了全國性健康法案,這時的背景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人口多分散於鄉間,醫療費用相對較低,私人機構基本能滿足居民的醫療需求。醫療照顧被視為一種需要努力賺錢才能贏得的『特權』(Privilliage),這觀念如今也根深蒂固地傳承在許多美國人心中。

2. 1929-1933 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民主黨的小羅斯福推行「新政」期間,全美各地大興土木,工地意外災害增加,因而主張建立全國性健保項目作為《社會安全法》的一部分,但遲至1943年才簽署國家健康保險法案的雛型: Wagner-Murray-Dingell Bill。

3. 小羅斯福之後,換杜魯門上任,進一步提出健保的細節:
--提供聯邦資金在醫生短缺的地區資助建立新的醫院和資助醫學研究,以吸引醫生;
--給醫院和醫務中心設定全國統一標準;
--按照社會安全體系的要求,設立全國性的健保基金,所有美國公民可以自願參與進來,他們以後生病接受治療,健保基金將會支付醫療費。

然而,1945年遞交國會後遇挫
國會的保守派宣稱該項立法實際上是「 民主黨趁機將醫療社會主義化」.反對該項立法的美國醫療協會(AMA)向每名會員收取25美元,以3500萬美元僱傭知名公關公司,把全民醫療保險和共產主義緊密聯繫起來,導致該法夭折。必須要提及,此時是美國與蘇聯冷戰時期的開端,對於共產主義甚至相關的社會主義,當時的美國人都是很恐懼、排斥和反感的,連帶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照顧全民的健保方案也遭遇到池魚之殃。

4. 在甘迺迪遇刺後,林登.約翰遜接任總統。爾後提出了" 偉大社會" 構想
--採取行動消除心臟病、癌症和心肌梗塞
--奠定Medicare(對象主要為老人)、Medicaid(對象主要為窮人)的健保法令基礎。
藉著民主黨人控制參院的優勢,1965年該法案在國會通過,但法案能照顧的民眾範圍有限。

5. 在尼克森執政期間,聯邦政府於1973年制定《醫療保險組織法案》(HMO ACT )。HMO保險計劃透過與保險公司專門簽約的特定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醫療機構為了保證獲得更多患者,也願意以折扣價與保險公司簽約。這種模式使得HMO將醫療保險費用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在推出後受到中低收入人群的歡迎。
(HMO實際上是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一種醫療保險,但為了控制成本,HMO規定投保者就診的醫生或醫療機構必須由保險公司指定,並嚴格限制醫療服務範圍,因此經常發生醫療延誤而引起的爭議,並引起法律訴訟。)

6. 柯林頓和小布希在任內都曾啟動對醫保體系的改革,但最後都失敗。直到2008年,歐巴馬以健保改革為主要政見之一贏得大選,開始積極推動法案

改革方向
(1) 擴大健保涵蓋人數:民營保險公司彼此競爭,並透過交易所提供健保。無特定僱主的個人與小型企業可在此選購保險。並強制絕大多數國民投保,低收入戶可獲保費補助。
(2) 降低保費
–弄彎成本線(Bending the cost curve):
美國健保支出漲幅遠高於一般通貨膨脹率。目標讓健保支出漲勢變慢。
–縮小Medicare的甜甜圈缺口(Doughnut hole)
(按:目前受保人藥費一旦滿2700美元,就必須自掏腰包,直到達6154美元後,才再度予以補助。新法案最終將封住這個缺口。)
(3) 嚴管保險業者
–禁止民營業者拒保已有疾病者
–禁止在投保者罹病後強制斷約 (美國保險業者真狠!!
–禁止限制壽險年限、投保年度給付額禁設限

7. 2009年11月眾院通過含「公營健保選項」健改法案;12月參院通過參院版本法案,無「公營健保選項」。因此回到眾院再審。
按:
公營健保選項指的是政府也開一家保險公司,進去交易所和眾多民營業者競爭。反對者認為政府有稅收、印鈔機,等於是賠不完的錢,可能會傷害民營保險業者;而且政府通常效率不好,等於是浪費許多錢在虧損上,反而要徵稅來補這個黑洞!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像台灣一樣,實行單一納保人制度國家開一個健保公司,所有人都得向這家公司納保,所有醫院只得向這家公司簽約?這就要考慮民族性的不同了!美國人是很崇尚自由和選擇權的,規定他一定要投保政府開設的健保公司是會被反對到底,因為國家權力擴張到侵犯個人權力,哪天政府效率不彰醫療資源不足,那不就要實施醫療資源配給了嗎?哪種人該救哪種人不該救由國家來決定,這是他們恐慌的。因此,單一納保人制度很早就從談判桌上被剔除。

8. 2010年1月麻州參議員補選共和黨勝,民主黨失去席次優勢,斡旋暫停。
這時就要提一下民調了。
根據N Engl J Med Blendon and Benson 362: e55發表的民調整理
2009年8月贊成和反對健保改革的民眾是五五波,反對者略多一點點
2010年2月到3月健保議題辯論最激烈時,支持反對民眾仍呈五五波,反對者卻變得比之前多


歐巴馬兩度延後亞洲行程,3/20當面遊說64名民主黨眾議員,並罕見地赴眾院拜會與演說。

3/21眾議院219:212表決通過。

附上聯合報刊登的圖:
image

哇!民主黨好大膽,竟然有人跑票!!
解釋一下,黨裡面也有擁護不同政策的次團,支持群眾與金源就不同,跑票原因下面會提到。

簡單列一下法案通過之後的政策概要(這部份搜尋google有更詳盡的條文)
2014年為分水嶺,之前是過渡期,2014年設立保險交易所後就是正式開跑,政策主要分『找財源』和『分資源』二部份

立法一年內:
(1)保險業者不得在保戶生病時退保,不得對終身保障設定上限,也不得對新計劃規定的給付設定年度上限,不得拒保有病史的兒童。
(2)青年可納入雙親的健保計畫內,直到26歲。(現行的許多健保計畫在受扶養者滿19歲或大學畢業後,就予以退保。)
(3)帶病的未保險成人,能經由新方案納保。該方案將在2014年新保險交易所(insurance exchange)開始運作後失效。
(4)處於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所謂「甜甜圈缺口」(donut hole)人,能獲得250美元的退款。(目前受保人藥費一旦滿2700美元,就必須自掏腰包,直到達6154美元後,才再度予以補助。新法案最終將封住這個缺口。)

2011年:
(1)聯邦醫療保險提供基層醫師及外科醫師10%津貼。
(2)聯邦醫療保險受益人每年可獲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以及個人化的預防計畫服務。新健保計畫必須提供病患接近免費的預防服務。
(3)針對窮人的「醫療補助」(Medicaid)一項新方案10月生效。這項方案允許各州提供身心障礙人士居家或社區的醫療服務,否則這些人士可能需要特殊機構的照護。
(4)每年根據市場佔有率,向藥廠徵收費用,但銷售額不到500萬美元的公司免徵。

2012年:
聯邦醫療保險落實醫師薪酬改革制度,以提昇基層醫療服務;為急性照護醫院制訂激勵計畫,以提昇品質;追蹤醫院再住院率,並提供激勵獎金來予以降低。

2013年:
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稅來支付聯邦醫療保險,將目前對收入20萬美元以上的個人和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夫婦所徵收的1.45%薪資稅,提高至2.35%。對這個收入群的國民,一些投資收入課徵3.8%的所得稅。
醫療設備的銷售需課徵2.9%的消費稅,但以零售價購買的社會大眾不需加稅。

2014年:
(1)設立州保險交易所,讓小型企業和個人選購保險。
(2)大多數人必須投保,否則公司或個人面臨罰款。

2015年:
醫師薪酬制度,目標在獎勵醫療重質不重量。

2018年:
針對僱主提供的高額健保計畫徵收消費稅。徵稅門檻為1萬200美元以上的個人保險,以及2萬7500美元以上的家庭保險。涵蓋退休人士與高風險職業人員的門檻會更高。

2019年:
達成95%美國公民納入保險的目標


----討論----

為何美國健保推行會遭遇這麼多困難?

1. 預算增加
–擴大了覆蓋範圍,勢必擴大政府開支。
–政府效率往往不如民間企業,增加金錢浪費。
2. 利益衝突
–保險公司:民營公司不賺錢就倒閉,但政府開辦的全民健保每年虧錢都可以繼續開下去,有可能摧毀民營公司。因此拿出大筆資金進行院外遊說,反對增加政府開支的民主黨" 藍狗議員" 就接受了他們資助。這是部分民主黨議員陣內倒戈的原因。
–製藥廠:製藥廠擔心政府會變成壟斷買家,加大對物美價廉藥品的需求,影響他們的新藥研製和經濟收益。
–僱主:僱主們則認為強制醫保增加了企業成本。
3. 觀念分歧
–共和黨一直秉持" 小政府、大社會" 的理念
–擔心政府增加對醫療控制
–大多數已經購買保險且有穩定工作的中產階級希望能減稅,減少政府開支。
–擔心醫療水準下降。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人,很幸福
自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
99%納保
–繳納健保費最低每月600元(約20美元),最高每月5400元(約180美元),即可享受住院治療、中西醫及牙醫門診、預防保健等醫療服務。這筆支出約佔健保費的三成,僱主和政府負擔剩餘的七成
無論金額大小健保都可給付(無甜甜圈缺口)
帶病可納保
不因病或年紀退保
免費健康檢察和癌症篩檢
-補貼社區居家服務

以下資料引述健保局網站:
image

我們醫療費用佔GDP僅美國的1/2不到

image
醫療費用成長率也比美國低

image
藥費更只有美國的2成8(這…怎麼殺的價…)

image
引述蘋果日報的整理
若以平均壽命來當品質的標準,我們花這麼少的錢,卻比美國好!
(當然,品質的標準有很多,不過平均壽命是很常拿出來比較的)

然而,這樣低成本的健保體制是否沒有完美?
有的,有許多缺陷存在,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楊志良署長提及的公民失能(civic failure),因為人民都有政府的健保照顧,所以就不會注意照顧自己的健康,浪費醫療資源,導致醫療消耗愈來愈高

附上健保虧損的報表
image 
若此次沒漲價,債務將以每年500億的速度增加

----
做完這麼長的報告,我想提出一個問題來做總結(從頭看到這裡的讀者,我要給你拍拍手加一鞠躬)

健康照護體系(健保),究竟是人與生俱來,從出生到老死就有的基本人權 (Human right)
(無論你愛不愛護身體、努力賺錢還是懶惰度日、行善濟世還是作姦犯科,這都是你應得的)
還是你必須努力賺錢、愛護身體珍惜使用的特權 (Privilliage)


這是個大哉問,沒有標準答案
(健保已是台灣人的基本人權了,但美國就為此吵了一百多年)

想到此我們必須要深切反省:
我們真的夠珍惜健保嗎?


謝謝閱讀

延伸閱讀:
Healthcare Napkins All (英文)醫師和漫畫家聯手繪製圖解美國健保的問題


----
Reference:
註I: * 2008 and 2009 NHE projections. Data: Calculations based on M. Hartman et al., 「National Health Spending in 2007,」 Health Affairs, Jan./Feb. 2009; and A. Sisko et al., 「Health Spending Projections through 2018,」 Health Affairs, March/April 2009. Insurance premiums, workers' earnings, and CPI from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Health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rust, Employer Health Benefits Annual Surveys, 2000–2009. Source: K. Davis, Why Health Reform Must Counter the Rising Costs of Health Insurance Premiums, (New York: The Commonwealth Fund, Aug. 2009).

註II: Note: Figures are based on data from one year.
Source: Stanton MW.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U.S.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Research in Action, Issue 19. AHRQ Publication No. 06-0060, June 2006.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vailable at http://www.ahrq.gov/research/ria19/expendria.htm

註III: source: 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

註IV: Physicians for a National Health Progr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